自然資源部4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
來源:自然資源部 發布時間:2023-04-12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0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參加自然資源部今年的首場新聞發布會,首先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自然資源工作大力支持!從今年開始我部將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具體時間為每個雙月的中旬,請大家關注并積極參與。
今天的發布會主要有四方面內容:一是介紹一季度自然資源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相關情況,包括用地用海用礦等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情況;二是發布《2022年自然資源統計公報》;三是發布2022年度《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年:和《中國海平面公報》;四是預告第54個世界地球日有關活動。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自然資源部綜合司司長杜官印、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司長趙毓芳、海洋預警監測司司長王華,他們將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是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2023-04-12年:14:05)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下面,我先簡要介紹一季度自然資源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和第54個世界地球日有關活動。
今年以來,自然資源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工作定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在嚴守資源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產業發展的資源保障政策,優化用地用海用礦審批,不斷提高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能力,積極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出臺促進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我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用地管理政策,在嚴格保護生態前提下,鼓勵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設用地發展光伏產業,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選址建設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并建立用地用林用草聯審機制,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優化沿海和內河港口碼頭改擴建項目用地用海審批,明確不涉及新增用海和改變用海方式的,不再重新辦理用海審批,積極促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大用地用海用礦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積極支持重大項目的有效投資。這里我先通報用海用礦的相關情況(用地情況稍后請趙毓芳司長詳細介紹)。今年一季度全國批準項目用海373個,批準用海面積約61.5萬畝,同比分別增長20.3%、26.6%,涉及投資額近2000億元,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和民生項目用海。其中,我部報國務院批準項目用海9個,批準用海面積約16.6萬畝,涉及投資額約880億元。
加大礦業權出讓力度,促進能源和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今年一季度,探礦權新立登記96個,同比增長29.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金礦、鐵礦、鋰礦等戰略性礦種46個。完成湖北、云南、青海的12個石油天然氣、頁巖氣勘查區塊出讓,以及新疆1個鋰礦勘查區塊出讓;采礦權新立登記273個,其中戰略性礦產15個,以煤、鐵、磷礦等為主。新增礦山設計生產能力4.4億噸/年,同比增長51.7%。
三是積極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自然資源部組建了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辦公室,王廣華部長擔任主任;我部會同相關部門編制了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十四五”實施方案,重點圍繞緊缺和戰略性礦產,加強國內勘查開發,推動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增儲上產;完善礦產資源管理政策,修訂礦業權出讓收益管理制度和礦業權登記、交易制度,降低企業負擔,繁榮礦業市場,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找礦;加大科技創新,配合科技部加快啟動礦產資源勘查重大專項;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內戰略性礦產勘查開采差別化管控。
以上就是今年一季度自然資源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情況。
關于第54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4月22日當天,我部將聯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市舉辦2023年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聚焦“中國山水工程”,介紹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發布中國陸域生態綜合分區、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并分享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實踐行動案例,反映我國為全球生態保護修復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主場活動前后,我們還將組織開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采訪活動,歡迎大家積極參與。
下面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趙毓芳司長介紹一季度用地保障方面的情況。(2023-04-12年:14:11)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司長趙毓芳]首先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用途管制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下面我簡要介紹用地保障方面的工作情況。
從今年一季度用地審批數據看,全國批準項目用地預審73.9萬畝,同比增加51.7%,交通運輸、水利設施、能源用地占比分別為72.5%、6.3%、6.6%。其中,我部審批建設項目用地預審49件,涉及用地23.5萬畝,涉及投資約6000億元,為重大建設項目立項投資提供空間支撐。同時,采取先行用地審批承諾、分期分段用地報批、成立用地要素保障專班、報批審查周調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措并舉,加快先行用地、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支持建設項目依法依規開工建設,推進建設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一季度我部批準重大項目先行用地42件、面積1.88萬畝,同比增長235.7%,支持重大項目控制工期的單體工程,如交通項目中的橋梁、水利工程中的壩區等先行開工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落實李強總理“履行審批、管理職能時,不能光踩剎車、不踩油門;不能盡設路障、不設路標;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的指示要求,跟蹤地方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研究制定進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政策措施,著力提升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能力,積極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
我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2023-04-12年:14:24)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下面請自然資源部綜合司杜官印司長介紹《2022年自然資源統計公報》有關情況。(2023-04-12年:14:25)
[自然資源部綜合司司長杜官印]按照新聞發布會安排,下面我就《2022年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公報》作簡要介紹。為客觀反映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情況,根據2022年自然資源統計快速年報數據,我們編制了《2022年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現對外公開發布。
(一)《公報》數據情況
《公報》是2022年度自然資源綜合統計數據首次對外發布;也是首次對外發布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初步匯總數據。需要說明三點情況:第一,《公報》發布的2022年度數據是初步統計數據,最終校核后的數據將在下半年通過《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年鑒》對外發布。第二,《公報》除了系統發布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重要數據外,還用圖表形式展示了近5年來的變化情況。第三,《公報》中礦產資源儲量、水資源、海洋資源三部分內容使用的是2021年度的數據,原因是礦產資源儲量、海洋資源的年度數據在今年下半年才能最終形成,水資源方面采用《中國統計年鑒》數據,也是今年下半年發布上年數據。因此,《公報》中這三部分數據實行隔年發布。
(二)《公報》主要內容
《公報》共有10個部分,分別為自然資源概況、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地質災害海洋災害防治、測繪和地理信息、地質調查、自然資源督察執法、自然資源科技人才,主要以文字、數據、圖表等形式呈現自然資源工作情況。我摘要說明以下6個方面情況。
1.自然資源概況。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初步匯總結果顯示,全國共有耕地12760.1萬公頃、園地2012.8萬公頃、林地28352.7萬公頃、草地26427.2萬公頃、濕地2357.3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596.7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18.4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28.7萬公頃。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初步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耕地凈增加約130萬畝,這也是繼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凈增加以后第二年實現凈增加。
2.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年:建設用地供應方面。2022年,全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76.6萬公頃,同比增長10.9%。2019年至2022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持續增長。
礦業權市場方面。2022年,全國新立探礦權362個,出讓收益126.1億元;新立采礦權1384個,出讓收益1338.9億元。
地質勘查投入及成果方面。202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1008.4億元。其中,全國油氣地勘投入822億元,同比增長2.9%;非油氣地勘投入186.4億元,同比增長7.2%。2021年以來,全國地質勘查總投入持續保持增長態勢。
海洋資源利用方面。2022年,批準用海面積19萬公頃,同比下降16%。批準用島10個,用島面積135公頃。經初步核算,202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為94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
3.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面。2022年,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315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5萬平方公里。
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方面。2022年,全國批復建設用地預審項目14893個,涉及用地總面積28.7萬公頃。其中,涉及占用耕地8.7萬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30.3%。全國農用地轉用批準總面積45.5萬公頃,同比增長21.2%。其中,占用耕地16.3萬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35.8%。
4.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
2022年,持續推進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中央財政下達當年獎補資金148億元,提前下達2023年度獎補資金106億元。
2022年,部署實施“十四五”第一批共11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中央財政分兩批下達支持資金31億元,預期治理面積1.5萬公頃。
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40億元,新支持16個沿海城市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當年完成整治修復海岸線60公里、濱海濕地2640公頃,營造和修復紅樹林519公頃,清理互花米草792公頃。
5.地質災害海洋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災情及防治方面。202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5659起,共造成90人死亡、16人失蹤、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全國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計派出專家及技術人員90.2萬余人次,排查巡查隱患點309.8萬余處·次,緊急處置各類地質災害險情或隱患14237處。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21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722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6億元。
海洋災害災情及防治方面,一會兒王華司長還要具體發布,我就不多說了。
6.自然資源科技人才。
2022年,新增6名國家級科技創新人才,新建成50個部級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申報獲批3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牽頭在研項目51項。發布102項行業標準、35項國家標準,下達294項行業標準計劃,推動11項國家標準獲批立項。
我就簡要介紹這些,其他詳細內容請查閱《公報》文本。《公報》全文將在自然資源部門戶網站公開發布。謝謝大家!(2023-04-12年:14:43)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下面請海洋預警監測司王華司長介紹情況。(2023-04-12年:14:45)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司長王華]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同大家見面,在這里我也代表海洋預警監測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海洋預警監測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為使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全面了解我國海洋災害及海平面變化的情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部組織編制了202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下面,我就兩個公報的相關情況做簡要介紹。
影響我國的海洋災害主要有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動力環境災害以及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
2022年,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1億元,死亡失蹤9人。與近十年(2013-2022年)相比,2022年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口均較低,分別為近十年平均值的34%和23%。
2022年,我國沿海共發生風暴潮過程13次,其中5次造成災害,直接經濟損失23.8億元。我國近海共發生災害性海浪過程36次,直接經濟損失約2400萬元,死亡失蹤9人。2021/2022年冬季,我國海冰冰情較常年偏輕,冰情2級(最高5級),海冰最大分布面積1.7萬平方千米。2022年我國管轄海域未發生海嘯災害。近海海域共發現赤潮67次,累計面積約3300平方千米,直接經濟損失851萬元。
此外,2022年滸苔綠潮繼續影響我國黃海海域,最大覆蓋面積約135平方千米,持續時間53天,均為歷史最低值。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2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5毫米/年;1993-202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4.0毫米/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1993-2011年)高9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過去11年(2012-202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均處于有觀測記錄以來的高位。
2022年,中國沿海高海平面加劇了風暴潮影響程度,給廣東、浙江和山東等帶來較重影響;受高海平面、天文大潮和強降雨等共同作用,浙江和海南等沿海發生復合型濱海洪澇,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與2021年相比,長江口、錢塘江口和珠江口咸潮入侵總體加重,江蘇、廣東和海南沿海部分監測岸段海岸侵蝕加劇,遼寧、山東和江蘇沿海部分監測區域海水入侵范圍加大。
以上就是公報的整體情況,希望各位記者朋友繼續支持關心我們,謝謝!(2023-04-12年:14:47)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下面,請大家提問。請央視財經記者提問。(2023-04-12年:14:51)
[央視財經記者]《公報》采用了數據、圖表的方式,比較客觀地反映了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狀況。請問《公報》數據是通過什么渠道獲取的?如何保證這些數據真實、準確?(2023-04-12年:15:22)
[自然資源部綜合司司長杜官印]《公報》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綜合統計數據形成。2018年以來,我部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形成了“1+8”的“綜合+專業”統計調查制度體系,即《自然資源綜合統計調查制度》,8套專業統計調查制度。具體統計數據獲取方面:一是通過自然資源調查工作獲取。主要是通過全國國土調查等基礎調查,以及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濕地、海域海島等專項調查獲取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后直接形成統計數據。《公報》中第一部分反映的自然資源概況數據就是這么得來的。二是通過行政記錄獲取。主要是通過對自然資源業務管理系統中留存的行政記錄,進行加工整理后形成數據。如土地審批、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礦業權出讓等數據就是通過行政記錄得到的。三是通過企事業單位聯網直報獲取。填報人直接向自然資源部報送原始數據,經匯總整理后形成統計數據,如礦山企業、測繪資質單位填報的數據,進行校核匯總后形成統計數據。此外,還有少數數據通過逐級上報匯總取得。
數據真實準確是統計工作的生命。我們著力從三個方面加強數據質量控制。一是健全管理制度。我們印發《自然資源統計工作管理辦法》,明確了統計工作的責任分工、質量要求、數據發布和保密要求等。2022年,我們對2019年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進行修訂,報國家統計局審批備案后實施。出臺了《防范和懲治自然資源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規定》,明確了數據“誰主管、誰負責、誰經辦,誰負責”的原則,層層落實責任。二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我們大力推進統計工作信息化,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對數據報送、匯總、審核的干擾。建立了統一的自然資源統計數據平臺,推進統計數據平臺與業務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數據交互共享。一些業務數據可以從業務系統實時提取、自動加總、快速分析。三是強化數據核查。年:充分利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對數據進行校核,包括邏輯校驗、數據抽查、實地核查、綜合評估等。在工作中,有的司局還定期向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通報數據情況,督促提高數據質量。
《公報》反映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的概況,發布的2022年度數據是初步統計數據,最終校核后的數據將于下半年通過《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年鑒》對外發布。《年鑒》數據是分省、分類型數據,更加詳實、豐富,屆時同樣將向全社會公開。(2023-04-12年:15:33)
[中新社記者]想問趙司長,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請問自然資源部如何保障土地要素的供給,確保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滿足?謝謝!(2023-04-12年:15:37)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司長趙毓芳]感謝新聞朋友的關注,正如您所說,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自然資源部也是提早謀劃、反復研究、仔細測算,主要是在計劃安排的總量和配置結構上來做好謀劃。土地利用計劃的核心是落實國土空間規劃、調控建設用地時序。落實規劃就有一個總量的問題,調整時序就有在當年如何安排,總量的規模和配置的規則顯得格外重要。總體來看我們做了兩方面的考慮,并且正式下達地方執行。
一方面,在總量安排上,主要考慮今年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同時也考慮到當前的經濟運行形勢,推動“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特別是城市群、都市圈現代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因此基于去年600萬畝的基礎,增加了50萬畝的土地利用計劃總量,來支撐和保障今年的建設用地總需求,這是總量上的安排。
另一方面,總量的安排能夠落實到位、落實精準、有序有效,更多體現在配置規則,因此我們在配置規則上進行了認真研究,明確了五項舉措:
一是對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實施重點保障。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對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國家重大軍事設施項目,以及符合要求的省級重大建設項目,我部依據清單批準建設用地,直接配置計劃,不至于說項目來了去報批時還要找規模、找計劃。
二是對于沒有納入重點項目清單的,繼續實施“增存掛鉤”政策,核心就在于我們既算“增量”賬,更算“存量”賬,繼續實施新增建設用地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機制,地方盤活存量越多,相應所獲得的計劃規模額度越高,由此去督促地方加大力氣盤活存量,同時也得到更多的增量。
三是分解下達基礎指標,增強省級政府和自然資源系統的統籌能力。根據前三年盤活總量的一定比例來產生基礎指標,下達之后由省里統籌安排,特別是對那些原有存量土地規模不多、盤活空間不足,難以產生增量計劃的,這部分由省里調劑補貼、合理安排。也就是說,省里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基礎指標進行合理安排。
四是突出耕地保護導向,探索實施獎勵機制。對超額完成耕地保護任務的省份,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計劃指標獎勵。今年,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9個省(區)獲得了該項獎勵指標,也就是說,耕地保護越多,得到的獎勵計劃指標就越多。
五是單列安排專項計劃,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主要是兩項指標,一是繼續單列每個脫貧縣600畝計劃指標,戴帽專項下達,明確不得挪用;二是繼續單列農民建房計劃指標,專項用于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實施實報實銷,實現兜底保障。
總的來講,我們通過持續探索改進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特別是今年在原有基礎之上探索了基礎指標分配制度、耕地保護激勵制度,來實現國家重大項目的保障,賦予省級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權。一方面省級政府可以研究制定重大項目清單,保障項目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又讓省級政府統籌安排基礎指標分配來調劑余缺,統籌實施保障。總體來講,通過總量的安排和五項配置規則,讓我們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配置更加精準、有效,也在切實保障用地需求的同時積極有效地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感謝新聞媒體朋友的關心、關注和支持。(2023-04-12年:15:38)
[中國日報記者]2022年中國海洋災害呈現哪些特點?我國在海洋災害防御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2023-04-12年:15:41)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司長王華]綜合來看,2022年海洋災害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與近10年(2013—2022年)平均狀況相比,2022年海洋災情總體偏輕,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口分別為平均值的34%和23%。
二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仍然是風暴潮災害,占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9%。其中,2022年03號臺風“暹芭”于7月2日在廣東省茂名電白沿海登陸,受其帶來的風暴潮和近岸浪共同影響,廣東、廣西兩地海水養殖、濱海旅游設施和海岸防護工程等均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約7.4億元。海洋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失蹤的,主要是海浪災害引起的。
三是從單次海洋災害過程來看,2022年10月3日發生的溫帶風暴潮損失最嚴重,造成山東東營、濰坊兩地海岸防護工程、鹽田、海水養殖和漁船等嚴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11.30億元,占風暴潮總直接經濟損失的47.5%,為近十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溫帶風暴潮災害過程。
我國在海洋災害防御方面著力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進一步完善海洋預警監測體系。加強海洋觀測預報活動規范管理,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制定中長期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不斷優化觀測布局。加快推進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海洋觀測站點數量較“十三五”大幅增加超過30%。強化海洋生態監測質量管理,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實施海洋生態趨勢性監測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調查監測。
二是持續提升海洋預警報和災害防治能力。實施海洋預報“芯片”工程,組織完成自主知識產權全球質量守恒海洋環流數值預報模式研發和系統構建。強化汛期海洋災害應急管理,修訂《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加強災害形勢預測和風險預警,全年共發布海洋災害警報239期,派出工作組指導地方及時應對臺風“暹芭”“梅花”等災害過程。開展全國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基本摸清海洋災害風險底數,完成國家級和省級普查任務。扎實推進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發揮紅樹林、濱海鹽沼等海岸帶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促進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推動構建基于自然的、更具韌性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
三是不斷增強海洋生態災害應對處置能力。自然資源部連續三年組織江蘇、山東兩省實施了跨區域滸苔綠潮聯防聯控試驗。采取“源頭治理+前置打撈”的防控策略,攻堅克難,黃海跨區域滸苔綠潮聯防聯控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2022年,黃海滸苔綠潮暴發規模得到有效控制,綠潮覆蓋面積為2008年以來最小,災害影響明顯減輕。加強赤潮災害預警監測,全年成功應對年:67年:起赤潮災害,赤潮影響面積較上一年大幅下降。
2023年,預計我國沿海災害性臺風風暴潮和近海海浪過程發生次數均較常年偏多,我們將密切關注海洋災害形勢發展,強化觀測預報、加強會商研判,及時發布預警,扎實做好海洋災害防御工作。謝謝。(2023-04-12年:15:42)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大力支持!年:今天的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2023-04-12年:15:46)